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林琳
2009年1~11月,印染行业继续保持回升势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部分指标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进出口降幅较年初虽有收窄,但同比仍呈较大幅度的下降,特别是出口价格连续12个月下降。外需不足是行业回升向好不稳固的关键因素。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生产、销售情况
1、生产情况
2009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2328家,同比增加247家。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482.72亿米,同比增长7.84%,增速加快3.71个百分点。

1~11月份,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五省产量433.72亿米,占全国总产量的89.85%。其中,浙江省270.09亿米,同比增长9.90%,占全国产量的55.95%,浙江省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大;江苏省53.03亿米,同比减少3.10%;山东省36.94亿米,同比增长10.17%;广东省44.39亿米,同比增长8.23%;福建省29.27亿米,同比增长1.15%。
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印染布产量增幅较大。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和河南省产量增幅分别为77.32%和36.67%,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增幅为35.93%。

2、销售情况
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产销率为97.89%,同比减少0.0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保持较高水平;完成工业总产值2191.46亿元,同比增长7.92%,增速减缓4.63个百分点;销售产值2145.29亿元,同比增长7.85%,增速减缓5.1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2106.21亿元,同比增长8.53%,增速减缓4.09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6.42%,降幅加快15.67个百分点。

(二)费用成本情况
2009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营业费用同比增长0.49%,增速回落15.1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同比增长13.83%,增速回落13.2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同比增加4.40%,增速回落7.44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同比减少16.21%,增速大幅回落44.17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同比减少10.24%,增速回落26.64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情况
1、利润情况
2009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72亿元,同比大幅增加22.84%,增速加快25.8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3.64%,同比增加0.52个百分点。

2、亏损情况
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18%,同比减少5.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30.38%,同比大幅回落130.44个百分点。

3、运行质量情况
2009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3.82%,同比增加0.3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4067次,同比增加0.1023次;总资产贡献率8.90%,同比提高0.66个百分点;人均利润14868.50元/人,同比增加2708.67元/人。
2009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加7.94%,增速减缓4.3个百分点。应收账款资金占用220.65亿元,同比增长9.87%,增速减缓2.74个百分点;占流动资产25.21%,比重同比减少0.73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资金占用109.51亿元,由增转降,同比减少0.29%,同比回落6.64个百分点;占应收账款49.63%,比重同比减少4.68个百分点。
(四)投资情况
2009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际完成投资90.15亿元,同比增长15.12%,比去年同期增加10.81个百分点,高出纺织工业投资增幅5.59个百分点;施工项目数292个,同比增加4.29%;新开工项目数183个,同比增加12.27%;竣工项目数124个,同比增加103.28%。

(五)进出口贸易情况
1~11月份印染六大类产品进出口总额113.9亿美元,同比减少17.77%,增速回落29.2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67.28亿美元,同比减少15.9%,增幅回落42.68个百分点。

1、出口情况
1~11月份印染六大类产品出口数量101.78亿米,同比减少8.84%,增速回落14.08个百分点;出口金额90.59亿美元,同比减少17.09%,增速回落33.7个百分点;出口平均单价0.89美元/米,同比下跌9.05%。

出口产品情况。出口六大类中,除合成长丝织物出口数量同比小幅下降4.04%外,其它五类产品降幅均达两位数以上,特别是棉混纺印花布,下降幅度达35.91%。印染六大类出口金额降幅均在两位数以上。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出口平均单价除棉混纺印花布同比增长20.37%外,其它五类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棉混纺印花布仅占我国印染布出口数量的0.3%。
表1 2009年1~11月印染六大类产品出口情况表
品 种 |
数量
(万米) |
数量同比
(±%) |
占出口总量
(%) |
金额
(万美元) |
金额同比
(±%) |
占出口总额(%) |
单价
(美元/米) |
单价同比(±%) |
纯棉染色布 |
103538 |
-18.18 |
10.17 |
152823 |
-21.78 |
16.87 |
1.48 |
-3.9 |
纯棉印花布 |
142920 |
-14.26 |
14.04 |
131152 |
-22.76 |
14.48 |
0.92 |
-9.8 |
棉混纺染色布 |
8862 |
-11.92 |
0.87 |
14692 |
-14.42 |
1.62 |
1.66 |
-2.92 |
棉混纺印花布 |
3094 |
-35.91 |
0.30 |
4012 |
-23.06 |
0.44 |
1.3 |
20.37 |
合成长丝织物 |
593803 |
-4.04 |
58.34 |
473044 |
-12.82 |
52.22 |
0.8 |
-9.09 |
T/C印染布 |
165574 |
-12.65 |
16.27 |
130160 |
-19.88 |
14.37 |
0.79 |
-8.14 |
合计 |
1017791 |
-8.84 |
100 |
905883 |
-17.09 |
100 |
0.89 |
-9.05 |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主要出口市场情况。印染布出口到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各州情况见如图11所示,其中出口亚洲市场占总出口量的近50%。对各州出口数量、金额和单价全面下降。印染六大类出口前五市场分别为贝宁、香港地区、阿联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五市场占总出口额的31.49%。五市场中,对巴基斯坦出口数量、金额同比分别增加37.26%和44.64%,出口单价同比提高5.38%;其他四市场出口数量和金额下降幅度均达两位上以上,出口单价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对传统市场出口情况。对美国市场出口数量同比增长33.14%,但是出口单价下降幅度达16.97%。对欧盟和香港地区出口数量及金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降幅均达20%以上。对日本出口小幅下降。四市场出口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对新兴市场出口情况。对东盟、俄罗斯、印度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金额分别下降15.53%、33.80%、31.90%和15.00%。
对周边市场出口情况。1~11月份,印染六大类对亚洲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全部出口的47.52%和51.36%,由于出口数量下降7.84%、出口金额下降14.08%,因此对全部出口下滑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
主要出口省份情况。印染布出口主要省份有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广东省,五省市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87.16%,其中,浙江省占54.44%。五省印染布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和出口单价全面下降。
表2 印染布主要出口省份情况表
省 份 |
数量(亿米) |
金额(亿美元) |
单 价 (美元/米) |
数量同比 (±%) |
金额同比(±%) |
单价同比(±%) |
浙江省 |
49.32 |
45.28 |
0.92 |
-6.90 |
-15.00 |
-8.69 |
山东省 |
14.41 |
11.56 |
0.80 |
-11.19 |
-21.51 |
-11.62 |
江苏省 |
13.96 |
12.99 |
0.93 |
-10.07 |
-17.39 |
-8.14 |
上海市 |
6.14 |
4.87 |
0.79 |
-13.19 |
-22.07 |
-10.23 |
广东省 |
3.87 |
4.26 |
1.10 |
-12.83 |
-18.71 |
-6.74 |
合计 |
87.70 |
78.96 |
- |
- |
- |
- |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2、进口情况
2009年1~11月份印染六大类产品进口数量16.05亿米,同比减少21.10%;进口金额23.31亿美元,同比减少20.34%;进口平均单价1.45美元/ 米,同比增加0.96%。

进口产品情况。印染六大类进口数量下降幅度均在两位数以上,特别是纯棉染色布、棉混纺染色布和T/C印染布减少幅度在20%以上。分析平均进口单价,棉混纺印染布同比下降,纯棉印染布和合成长丝织物同比稍有提高,T/C印染布同比提高10.39%。产品结构方面,2005年以来,纯棉染色布占进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合成长丝织物占进口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1~11月份达77.11%,其他几类没有明显变化。
表3 2009年1~11月印染六大类产品进口情况表
品 种 |
数量
(万米) |
数量同比(±%) |
占进口总量
(%) |
金额
(万美元) |
金额同比(±%) |
占进口总额
(%) |
单价
(美元/米) |
单价同比(±%) |
纯棉染色布 |
19846 |
-33.33 |
12.37 |
39760 |
-31.62 |
17.06 |
2 |
2.56 |
纯棉印花布 |
3443 |
-14.22 |
2.15 |
6589 |
-12.05 |
2.83 |
1.91 |
2.14 |
棉混纺染色布 |
5679 |
-27.48 |
3.54 |
14931 |
-29.22 |
6.41 |
2.63 |
-2.23 |
棉混纺印花布 |
285 |
-16.1 |
0.18 |
645 |
-30.56 |
0.28 |
2.26 |
-17.22 |
合成长丝织物 |
123728 |
-18.2 |
77.11 |
158457 |
-16.3 |
67.98 |
1.28 |
2.4 |
T/C印染布 |
7478 |
-26.56 |
4.66 |
12695 |
-18.82 |
5.45 |
1.7 |
10.39 |
合计 |
160459 |
-21.10 |
100.00 |
233077 |
-20.34 |
100.00 |
1.45 |
0.96 |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进口国家或地区情况。印染布进口市场集中,从前5位国家或地区进口占全部进口数量的90.59%。从日本进口面料单价最高,为3.44美元/米,是平均进口单价的237.24%;从台湾地区进口面料单价最低,是平均进口单价的67.59%,但仍高出我国出口面料平均单价10.11%。
主要进口省份情况。印染面料进口主要省份是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五省市进口额占总进口的81.31%,其中广东省占31.27%,但其进口量占总进口的43.74%,其他省市印染布进口远低于广东省。从进口平均单价分析,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进口平均单价都在2美元/米以上,而山东省进口平均单价只有0.79美元/米。
表4 印染六大类主要进口省份情况表
省 份 |
数量(亿米) |
金额(亿美元) |
单价(美元/米) |
广东省 |
7.02 |
7.29 |
1.04 |
山东省 |
2.02 |
1.59 |
0.79 |
江苏省 |
1.50 |
3.95 |
2.64 |
上海市 |
1.36 |
3.68 |
2.71 |
浙江省 |
1.16 |
2.67 |
2.31 |
五省合计 |
13.05 |
19.17 |
1.47 |
五省合计占全国进口比重(%) |
81.31 |
82.24 |
- |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二、行业运行主要特点
2009年一季度是印染行业最困难的时期,4月份开始印染行业开出现回暖迹象,其后逐月回升,下半年回升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行业运行曲线呈明显的“V”型。运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保持回升势头
1、生产、销售增速持续回升
印染布生产2月份触底,增速由负转正,一年来,产量增速逐步回升,至11月份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印染布主要生产省份中,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和广东省生产增速基本恢复到2008年水平,福建省增速虽由负转正,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江苏省产量连续三年负增长,今年降幅有所收窄。
产值、收入增速逐月回升,相对于产量增速,恢复缓慢,虽已恢复到7~8%的水平,但同比仍是减缓。多年来,产值、收入增速一直高于产量增速,目前,其增速与产量增速基本持平。
产销率为97.89%,进一步提高,产品销售率保持较高水平。
2、利润增速加快,企业亏损面收窄
规模以上印染企业自今年5月份扭亏为盈以来,利润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1~11月份,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72亿元,同比大幅增加22.84%,增速加快25.8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3.64%,同比增加0.42个百分点,达近年来最高水平。分析利润较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降低了企业费用成本。
二是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强内部管理,挖潜增效。节约的就是纯利润。
三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加快。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加10.75%,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7.36%,同比提高0.19个百分点,表明高附加值产品增加。1~11月份,印染布出口价格同比下降9.05%,同期进口价格同比上升0.96%,表明进口产品中高档产品比重加大,也反映出我国印染加工水平提高,印染布进口替代比重加大。
1~11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18%,同比减少5.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30.38%,同比大幅回落130.4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行业亏损面逐步缩小,亏损额逐步减少。
3、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企业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思路,加强内部管理,运行状况逐步得到改善。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三费比例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现价产值)同比提高3.56个百分点,人均利润14868.50元/人,同比增加2708.67元/人,反映行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逐步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高0.4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表明行业效益状况好转。
4、投资明显回升
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5.12%,比去年同期增加10.81个百分点,高出纺织工业投资增幅5.59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增加12.27%;竣工项目数同比增加103.28%。投资增速加快,反映了市场景气度提高,企业对行业的前景看好。
(二)出口恢复缓慢,出口价格持续下跌
印染布出口继续延续今年以来的负增长态势,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降幅分别为8.84%和17.09%,虽比2月份分别收窄14.97和6.72个百分点,但出口增速仍难以扭转同比下降的局面。特别是主要出口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连续一年同比下降,且降幅逐步扩大,1~11月份降幅已扩大至9.05%。外部需求依旧疲软,出口仍面临严重困境,出口恢复短期内难以实现。
(三)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显著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对纺织印染行业有效应对危机、抑制经济下滑、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是对行业的直接利好,给企业洽谈订单增添了弹性空间,对于增加订单数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缓解了出口企业的困难。
2、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同比增长13.83%,增速回落13.25个百分点。
3、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减少16.21%,增速大幅回落44.17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同比减少10.24%,增速回落26.64个百分点。
4、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投资增速明显加快,1~11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际完成投资90.15亿元,同比增长15.12%,比去年同期增加10.81个百分点,高出纺织工业投资增幅5.59个百分点。
5、“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促使内需对行业增长发挥了更大的拉动作用,1~11月份在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6.42%的情况下,销售产值实现了7.85%的增长;印染布内销比重达83.55%,同比提高7.77个百分点。
6、设立技术升级改造专项基金这一实质性政策措施,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行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得到推广应用,生产效率提高,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在出口形势不利和国内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优胜劣汰,印染行业竞争力不强的部分企业淘汰出局,如江苏省印染布产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缓解中低档印染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使实力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得到快速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在严峻形势下,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采用节能减排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专项》已经实施了20多个项目,这一实质性政策措施的实施对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思路,加强内部管理,挖掘自身潜力,以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行业优势企业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装备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产品开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行业调整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如浙江富润印染有限公司,从严格管理、工艺创新、应用新技术、技术改造等各方面推行系统性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系统改造总投资1808万元人民币,年节能折标煤1.1万吨,折人民币约1875.1万元/年,技改投资基本上一年能收回。同时,全年减少污水排放量63万吨、减少废气排放量3300万标立方米、减少SO2排放量16.2吨、减少烟尘排放量3.6吨、削减COD排放量60吨。
再如宜兴乐祺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不断更新装备及技术理念,生产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采取冷凝水回用,烧毛机、空压机的冷却水循环使用,废热水的回用,印染废水余热回收利用,导热油炉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定型机废气余热回收利用,1500KW差压热电工程,印染废水处理提标工程,固色色盐水的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改造措施,减少外排废水49.5万吨∕年,节约能耗折合成标煤1.382万吨∕年。
三、2010年展望
目前,出口下滑是制约印染行业增长的最大因素。2010年,印染产品出口面临外需不振、贸易保护等多重不确定或不利因素影响,出口形势依然不乐观。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行业出口降幅不会继续扩大,但短期内难以恢复。我国宏观经济复苏趋势不断增强,将为行业的进一步回升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预计2010年印染行业将延续现在的恢复性增长的良好势头,继续稳步回升。由于当前行业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固,2010年行业运行仍不能过于乐观,应持谨慎态度。
2010年也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印染行业面临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任务紧迫。“调整”是2010年的重要任务。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应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竞争能力。
(E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