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回眸和思考

2010-09-29

      五年来改革回眸

      从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以来,安徽省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及仪器化检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棉花加工和纺织企业对仪器化公证检验不支持到逐步理解的发展过程。全省以新体制企业加工棉花的主导作用已充分凸现,棉花生产加工得到有效规范,棉花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仪器化检验数据在棉花交易、纺织加工等领域的作用得到逐步发挥。

      1.安徽省企业完成设备改造进度较快。安徽省规划设备更新改造项目106套,截止到2010年6月全省通过棉花加工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验收的企业共计49家;通过质量保证能力审查,正在申报发改委进行项目验收的40余家;正在进行设备改造的企业10余家。预计2009年棉花年度结束时可有累计97家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改造率有望达到90%以上。

      2.仪器化检验室已全部完成建设。安徽省仪器化检验室共布局6家,拥有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770平方米,已配备HVI检验设备17台套,其中合肥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22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5台、安庆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2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3台、芜湖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1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2台、阜阳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0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2台、宿州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0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2台、蚌埠恒温恒湿试验室面积120平方米,HVI检验设备2台,实验室统一配备了大功率除湿机,完全可以满足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需要。

      3.安徽省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已形成规模,加工能力和布局完全可以满足我省棉花收购加工要求,棉花加工企业产业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2009棉花年度我省开展仪器检验的企业已达到62家,预计2010年内将达到90余家,按照每家4000吨的加工能力计算,完全可以满足我省年产35-40万吨皮棉的加工要求,由于新体制企业使用的是新工艺和比较先进的加工机械,棉花加工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4.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棉花经营销售渠道多样化,市场竞争力增强。除了传统的现货交易外,企业还灵活通过期货套期保值、电子交易棉、第三方质押贷款等多种方式经营。小包棉企业虽然有生存空间,但经营风险较大,生存空间大大缩小。从近几年交易棉、期货棉检验的棉花情况来看,小包棉数量越来越少,大包棉数量越来越多,2009年度我局检验的期货棉几乎见不到小包棉,新体制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显现。

      5.纺纺织企业对新体制棉花以及证书的认可程度较高,棉花公证检验网为纺织、棉花等行业所熟知。多数纺织企业与加工企业签订销售合同时要求企业提供按照仪器化检验证书,按照证书品级、长度、马克隆等级结算,并要参考断裂比强度和短纤指数等指标。纺织企业逐步认识到新体制棉花一致性好,质量有保障,并且主动在中纤局网站按照包号查找检验结果,仪器化检验及检验证书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
 相关新闻
  今年棉花总量基本平衡可期 需求增速减缓
  鹏程运用后整理技术开发凉爽面料
  央视广告招标说明会 多家服企热切参与
  义乌:实现与成熟服装生产型企业联营
  棉花价格创涨 厦代工服装企业叫苦不迭
  农业部:加强管理 力争今年棉花生产好收成 及早谋划 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
  福州海关查获超量携带代购衣物200余件
  温州鞋最有希望创出国际品牌
  日本出口数量指数降幅创19个月新高
  2009年度中国棉花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