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州棉花种植面积连续三年减少,建议有关部门要尽早出台棉花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提高棉农收益,保护种棉积极性,遏制棉花总产量下滑的势头。
近日,从德州市供销社棉花协会获悉,2010年植棉意向比上年减少10%以上,原因是由于天气灾害,去年棉花产量下降,在收购价格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种棉比种粮每亩少收入256元。
2009年全市植棉面积232万亩,比上年减少了19%。2009年度籽棉收购价格大幅上扬,最高8.4元/公斤,比2008年上涨了60%,超过了2003年度7.2元/公斤的历史最高价位。不过,种棉的比较效益并不高。去年我市棉花遭受雨灾,平均亩产籽棉仅有210公斤左右,比正常年份低20%以上。若按平均销售价格7元/公斤计算,亩产值1470元,扣除种植直接成本376元,亩纯收入1094元。2009年粮食价格上涨较快,平均小麦1.96元/公斤、玉米1.76元/公斤,若按种一季小麦 (平均亩产500公斤)、一季玉米 (平均亩产560公斤)计算,亩产值1966元,扣除成本再加上每亩84元的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亩纯收入1350元,种粮比种棉每亩平均多收入256元左右。
近年来,种粮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强度减轻,用工减少。种棉投入多、机械作业率低、劳动用工多、风险大,如果棉农佣工采摘籽棉,价格已达0.6元/公斤。种粮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种棉仅有棉花良种补贴,且补给良种企业而不直补给棉农。目前,农村近70%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月收入一两千元,远比种棉挣钱多。
从当前情况来看,植棉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挣钱门路的多样化,使农民植棉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据调查,2009年在棉价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我市秋种拔棉种麦的仍有10%左右,预计2010年植棉面积仅有200万亩左右,比上年减少10%以上,降至2000年来最低点。近日有媒体报导:“今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712.9万亩,同比增长27.1万亩,创历史新高”。农民的耕地是基本固定的,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棉花的种植面积创历史低点,而小麦的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这种趋势是否还将持续?如何遏制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应该面对的现实。
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的出台政策保护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参照玉米和小麦最低保护价政策,制定一个最低保护价每年收购棉农种植的棉花,最低保护价政策连续不变,价格幅度可以微调,使粮棉价格比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