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直逼传统增长模式

2010-01-13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有经济学家认为,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不仅仅是炒概念

  即便是传统产业的纺织业,我们也应该明确,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它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综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目前,我们国家正在从几个方面入手来发展低碳经济。首先,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必将形成长效机制

  有专家学者也在建议国家制定一个总体规划,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并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周宏春就曾建议,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中远期(如2030年、2050年)将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就纺织业而言,我们应努力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还应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我们这个传统产业,增进节能减排。

  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今后将会重视低碳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制订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节能减排技术储备,为低碳经济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我国还会积极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专家指出,发展低碳经济还必须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并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很大一部分潜力是负成本的,并不需要成本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的。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中国纺织报)

()
 相关新闻
  [本网讯]USDA:2009/10中国棉花需求量为1017.9万吨
  棉花和棉纱价过高 阻碍巴完成服装出口目标
  首个服装产业转移试点荥阳开建1500亩服装基地
  中国纺织市场近期回暖 棉花需求大幅增加
  绍兴创建印染基地 引领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南通棉纺业描画新年发展路线
  缅甸边贸2009年1至11月达11亿美元
  常熟天虹服装城 订货节成交千万
  意大利家庭购买力下降
  新加坡失业率将持续偏高